性别 |
| 男 |
职称 |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学位 |
| 博士 |
部门 |
|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职务 |
| 院党委书记、基地主任 |
邮箱 |
| liuzht@xmu.edu.cn |
教育背景
1983—1987 |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获学士学位 |
1987—1990 |
| 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
1996—1999 |
|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1990—1999 |
| 山东烟台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山东省学术骨干 |
1999—2005 |
|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
2005—2019 |
|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先后任院校评估处处长兼综合处处长,专业评估处处长 |
2019— |
| 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原理、高校教学理论、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
主要发表论文
1.文科知识生产的本土逻辑与高校新文科建设的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11期。
2.知识、权力与利益:高校分类发展的难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年2期。人大高等教育2021年10期全文复印。
3.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观念转变与行动路线,高等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4.现代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成效、经验及完善之路,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3期。
5.常道与常名:学科评估如何表达学科本身?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1期。
6.推进高校课堂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期。新华文摘2021年10期论点摘编。
7.高等教育评价“双刃剑”:何以兴利除弊,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1期。新华文摘2021年07全文转载。
8.教育评价破“五唯”重在立“四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
9.在线教学如何助力高校课堂革命?——疫情之下大规模在线教学行动的理性认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第7期。新华文摘2021年03期全文转载(网络版)。
10.高校课堂教学革命:实际、实质与实现,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人大高等教育2021年第1期全文复印。
11.一次成功的冲浪:应急性在线教学启思,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
12.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大学教育科学2020年第1期。
13.从高等教育两种哲学两大规律看两类发展理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14.一流本科教育的价值指向,教育科学2019年12期。
15.明确边界强化跨界推进高教研究事业,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12期。
16.学术导向还是取法市场:应用型高校建设进退与摇摆,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10期。
17.共治•分类•增效:新时代高校教学评估变革的三个向度,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10期。新华文摘2020年04期全文转载。
18.从水平评估到审核评估: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8期。人大高等教育2019年1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2019年1期全文转载。
19.推进高校教学变革的内在原理与外在方法,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6期。人大高等教育2018年10期全文复印。入选2018年10大学术热点。
20.教学与科研内在属性差异与高校回归教学本位之可能,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6期。人大高等教育2017年10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2017年17期全文转载。
21.系统•刚性•常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三个关键词,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9期。人大高等教育2017年1期全文复印。
22. 为何要提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光明日报2016年2月13日。人大高等教育2016年8期全文复印。
23. 理论的力量何以可能——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及其研究立场,山东高等教育2015年2期。
24.高校教学型研究及其超越,大学教育科学2014年11期。人大高等教育2015年期全文复印。
25.高校教学评估效能的特性及因应策略,现代大学教育2014年11期。新华文摘2015年7期论点摘编。
26.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9期。
27.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及评估市场完善化,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年7期。
28.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诉求,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6期。新华文摘2014年19期论点摘编。
29.从象征性评估走向真实性评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反思与重建,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2期。
30.回归教学生活: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设计及范式革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12期。人大高等教育2014年5期全文复印。
31.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本质论、价值论与方法论重建,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11期。人大高等教育2014年3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2014年7期全文转载。
32.高校教学评估结果使用及其规范化探究,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11期。
33.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的理论、现况及其策略,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8期。
34.论“过程主导”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7期。高等教育2013年9期全文复印。
35.高校教学评估何以回归教学生活本身,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4期。新华文摘2013年17期全文转载。
36.高校自我教学评估的价值、特征及实施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4期。
37.整体设计教学评估,书写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新篇章,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11期。
38.新建高校教学主要矛盾与解决策略,学术交流2012年8期。
39.我国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3期。人大高等教育2012年7期全文复印。
40.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几个前提性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6期。
41.“教育先行”需统筹谋划,光明日报2010年1月13日,新华文摘2010年8期全文转载。
42.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担负的三重使命,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11期。
43.论高校教学评估与大学自由精神,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2期。
44.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期待五个转变,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1期。高等教育2008年4期全文复印。
45.本科教学评估中几个深层次问题的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10期。
46.大学社会批判:知识、政治与道德,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7期。人大高等教育2005年9期全文复印。
47.大学社会批判的视野及其立场,教育研究2004年9期。人大高等教育2005年1期全文复印。
48.文化的先进性及其东西方文化的实质,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12期。
50.大学定位:观念的反思与秩序的重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51.大学社会批判精神的源泉及当代境遇,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7期。人大高等教育2003年8期全文复印。
52.重建教学与人类知识史的结合:创新目标下高校教科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5期
53.现代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2期。人大高等教育2003年6期全文复印。
54.高等教育研究应该树立怎样的前沿意识,云南教育2003年5期。人大高等教育2003年8期全文复印。
55.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专业建设体制改革,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10期。人大高等教育2003年2期全文复印。
56.论大学教学内容更新策略,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9期。
57.教育学:无“教”抑或无“学”,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6期。
58.当代知识发展不平衡与教育战略选择,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12期。人大高等教育2002年2期全文复印。
59.论“通识”与通识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7期。
60.透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5。人大高等教育2000年8期全文复印。
61.志当存高远: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理想的新探索,广西大学学报2000年4期。人大高等教育2000年7期全文62。
62.提高质量: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1期。高等教育2000年5期全文复
6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反思,学术交流1999年9期。人大高等教育2000年1期全文复印。
64.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教育研究1999年6期(潘懋元、刘振天)人大等教育1999年10期全文复印。
65.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看法,教育与现代化1998年9期。
66.“研究问题”还是构建体系:善于教育学研究的若干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8期。人大教育学1999年1期全文复印。
67.重建大学理想: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反思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8期。
68.科学体系中的教育学:它的地位和追求,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8期。人大教育学1998年12期全文复印。
69.近二十年来高校课程观与课程模式的变革,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年7期。
70.“大教育学体系”建构论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10期。
71.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跨世纪选择,教育与现代化1997年9期。人大高等教育1998年2期全文复印。
72.关于大学理念的再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9期。
73.大学文化创新功能的特征及其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4期。人大教育学1997年9期全文复印。
74.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战略地位,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3期。新华文摘1997年9期全文转载。
75.法国中学内部管理体制及组织过程,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3期。人大中小学教育1997年7期全文复印。
76.试论现代教育的消费性,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12期。人大教育学1997年4期全文复印。
77.西方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中社会参与,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5期。人大教育管理1996年9期全文复印。
78.加强整体教育,克服科技负效应,教育研究1995年8期。
79.俄罗斯教育体制改革与新办学模式探索,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7期。人大中小学教育1995年11期全文复印。
80.俄罗斯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外国教育研究1995年7期。
81.俄罗斯普通教育财政危机与改革前景,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11期。
82.论高等教育过程合理流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研究1994年8期。
83.俄罗斯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7期。
84.善于高等教育过程合理流动办学模式再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年3期。
85.苏联心理受阻儿童的补偿教育,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1期。
研究报告
1.吴岩主编、刘振天副主编,《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
2.吴岩主编、刘振天副主编,《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
3.范唯主编、刘振天等副主编,《中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2013—201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社会服务
主要参与教育部本科专业结构调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教育文件的调研与起草工作;组织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合格评估与审核评估、新时代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等)研制工作;组织开展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效及改进调研工作;组织开展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国外高校一流本科教育情况调研活动等。
主要兼职
系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及校外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