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教师简介
 
教师简介

陈兴德

浏览次数:6174

性别


研究室


教育理论研究所

职称


副教授

学位


教育学博士

电子信箱


ching2008@xmu.edu.cn


教育背景

20069月,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教育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17-20066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人文教育教研室,助理教授

200611-20107

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教育理论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08月至今

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教育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201210-201310

美国波士顿学院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教育与考试》杂志栏目主持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

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


研究经历

1. 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主持),厦门大学科研启动资助项目,200612-200812月;
2.
借鉴与超越--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发展路径研究(主研),香港中文大学杜祖贻教授资助课题,20058-20088月;
3.
依附发展与自主创新--高等教育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0811-201011月;
4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与重构(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200911-201211月;

5.社会舆论与高考改革关系研究(主持),全国教育考试“十一五”科研规划2009年度课题,2009年11月-2011年11月;
6.福建省志·社会科学志·教育学原理研究(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7.发展理论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研究(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0年12月-2020年10月;

8.中美公立大学公共性研究(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16年10月-2019年12月;

9.高考与学生评价的历史与政策研究(主持),教育部学生司委托项目,2018年12月-2019年2月;

10.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文化认同研究,教育研究院科研培育项目,2018年11月-2022年9月;

11.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参与),教育部高教司委托项目,2018年12月-2021年5月;

12.厦门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项目,2019年09月-2021年05月;

13.“学科治理”与“新型研究型大学”关系研究(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21年9月-

14.中国新文科发展理念研究(主研),教育部首届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改革项目,2021年8月-


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
1
.《20世纪科举观之变迁》(专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月;
2
.《借鉴与超越: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路径研究》(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月;
3
.《潘懋元教授高等教育学术思想研究》(参研),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月;

4. 《科举学的理论化和综合化》(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5.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学科新进展·高等教育学卷》(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二)2000年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

1.《试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诘难与改造》,《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

2.《卢作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述论》(合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5期。

3.《悖离与重建:我国现代教育目的刍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试论创造力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教师的启示》,收入顾明远、张诗亚主编《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研究》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5.《努力构建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网络》,《成人教育》,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职业与成人教育》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6.《民族实业家卢作孚的教育追求》,卢作孚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7.《在历史光影的背后——吴汝纶与中国学制的建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第八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西南教育论丛》,2002年第4期;

8.《经典的解构——从泰勒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变迁》(合作),《江苏高教》,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

9.《论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实践理性观》(合作),《高教探索》,2003年第2期;

10.《卢作孚在中国近现代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

11.《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合作),《中国教育报》,2004-09-03理论版;《新华文摘》,2004年第24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12.《高等教育理论呼唤高等教育史研究》(合作),《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13.《从反殖民自我殖民”?》,《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

14.《从传统走向现代:嬗变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反思》,《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5.《诠释还是误读:对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的批判》,《传承与变革: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8月;

16.《大学,所为何事?——弗莱克斯纳大学理念评析》,《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17.《依附、借鉴、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合作),《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转载;

18.《高校学术评价标准与管理文化反思——CSSCI与现行科研人事考核机制的结合》,《科学学与科举技术管理》,2005年第6期;

19.《从陕西看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西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0.《科举制: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56月下半月;

21.《一场值得永远铭记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废除科举的历史反思》,《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

22.《厦门大学的教育史研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

23.《刘海峰教授学术研究综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4.《理性评价科举,推进考试制度建设》,《中国考试》,2006年第3期;

25.《民国科举学述评》,收入《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6.《明清科举利益群体论》,《科举学论丛》第二辑,线装书局,2007

27.《以学科建设为纽带,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28.《透视历史转折关头集体性的沉默》,《科举文化与科举学》,海风出版社,2007

29.《高考论争与科举隐喻》,《江苏高教》,2008年第4期;

30.《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想引领者》,《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1.《乡村社会变迁与民国时期科举评价的转向》,《招生考试研究》,2008年第1期;

32.《科举观念论纲》,《考试研究》,2009年第2期;

33.《高考规律论纲》,《教育与考试》,2009年第3期;

34.《从过渡舟楫基本方略”——新时期我国留学政策的回顾与展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6期;

35.依附发展借鉴-超越” ——高等教育两种发展道路比较研究》(第一作者),《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7

36.《科举观:科举学研究的新视角》,《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37.《拉美高等教育现代的解读与反思》(第一作者),《高教探索》,2010年第1

38.《守望与超越: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反思》,《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2期;

39.《从可持续到科学发展——潘懋元高等教育发展观探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0.《教育依附理论问题研究——以卡诺伊与阿尔特巴赫为中心》,《外国教育研究》(第一作者),2010年第3

41.《美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历史、现状与反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6期;

42.《教育交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兼论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使命》,《教育与考试》,2014年第1期;

43.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合作),《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5期;

44.《晚清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

45.《社会变迁、权势转移与清末科举评价》,《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16期论点摘编;

46. 《科举、宪制与制度理性》,《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47.《文化思潮与20世纪科举观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6期;

48.《断面与整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术自由》,《现代大学教育》,2017年第1期;

49.《从生命自觉、学术自觉到文化自觉——“自觉意识”与潘懋元教育思想关系研究》,《高教探索》,2017年第7期;

50.《一位理想主义者的教育追求——从“无锡国专”看唐文治的君子人格》,《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3期;

51.《“双一流”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共生发展》(第一作者),《教育与考试》,2018年第4期;

52.《“乌托邦”“次劣原则”与科举评价》,《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53.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领域”之争——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的考察》,《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2018年第4期;

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政策变迁研究》(第一作者),《教育与考试》,2020,(6);

55.《家国、文化与科举评价——钱穆科举观述评》(第一作者),《教育与考试》,2019,(6);

5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经验、问题与趋势》,《高等教育研究》,2019,(5);《评价与管理》,2019,(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10);

57. 《卓越大学院计划:着眼“世界一流”的日本博士生教育改革》(第一作者),《大学教育科学》,2021,(4);

58.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探析》(第一作者),《中国考试》,2021,(12);

59.《“新时代”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七大特征》,《教育与考试》,2022,(1);

60.《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当成为共同追求》,《中国教育报》,2022-01-24;

61.《趋同存异:保持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高等教育研究》,2022,(3);

6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重审学科本质及其演化规律》(第一作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


主要获奖

1.2005年厦门大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2005年11月)
2.
2006年厦门大学“翔鹭奖学金”一等奖(2006年4月)
3.《高校学术评价标准与管理文化反思》(论文),厦门市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1月),福建省第五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3月);
4.《“依附发展”与“借鉴-超越” --高等教育两种发展道路比较研究》(论文),厦门市第8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9月)
5.《“依附发展”与“借鉴-超越”--高等教育两种发展道路比较研究》(系列论文三篇),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11年11月)
6.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奖教金'懋元奖'一等奖(2010年4月)
7.《借鉴与超越: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路径研究》(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福
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3年12月)

8. 《晚清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厦门市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6年10月)

9. 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奖教金“懋元奖”一等奖(2017年4月)

10.“中国银行”奖教金(教学类),2019年4月;

11.《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领域”之争——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的考察》,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19年12月);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经验、问题与趋势》,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21年12月);



教学工作

为研究生、本科生及高校教师开设《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哲学》、《中国高等教育史》、《发展理论与中国高等现代化》、《教育学基础》等课程。

指导研究生: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1人,已毕业9



  •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
  • 邮箱:gjs@xmu.edu.cn
  • 电话:+86-0592-2186413    
  • 传真:+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百度百科~最新完整版 2017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 邮政编码:361005

站点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