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教师简介
 
教师简介

乔连全

浏览次数:5641

性别


研究室


教育理论研究所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厦门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挂职)

教育研究院党委委员

学位


博士

电子信箱


qiaolq@xmu.edu.cn


教育经历

20062008

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博士后

2005.22005.7

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

20002003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获教育学博士


出国出境经历

·2019年10月,柬埔寨,东盟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9月,德国汉堡大学,欧洲教育研究学会年会。

·2017年8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欧洲教育研究学会年会。

·2017年7月,美国佐治亚大学学术交流。

·2015年12月-2016年8月,美国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

·200811月-200911月,美国佐治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优秀访问学者

·200710月,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200512月,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交流

·20053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学术交流

·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


著  作

1.《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参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2.《高等教育与社会改革》(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研究》(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5.《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参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论 文

1. 美国新泽西学院STEM教师职前培养的特点及启思,与万真合作,《高教论坛》,2020.3。

2. 高校三学期制,缘何越来越“流行”,与万真合作,《教育家》,2019.7。

3. 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蔡敏合作,《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1

4. 美、英、日三国大中学衔接培养人才的经验比较,与辛丽清合作,《集美大学学报》,2017.3。

5. 论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界限,与王佳慧合作,《高教论坛》,2017.6。

6. 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精神培育的经验及启示,与辛丽清合作,《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17.3。

7. 小班化教学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辛丽清合作,《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6.10。

8.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特色,与王佳慧合作,《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6。

9. 高校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与辛丽清合作,《山东高等教育》,2015.11。

10. 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与辛丽清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15.9。

11. 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高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举措,《大学教育科学》CSSCI2015.6。

12. 信息不对称视野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探析,与辛丽清合作,《教育与考试》,2014.3。

13. 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高等教育研究》(CSSCI),2011.3

14. 美国高校组织管理改革的动向与启示,《大学教育科学》(CSSCI),2011.2

15. 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调查研究,《中国大学教学》(CSSCI),2011.1。

16. 大学生定量研究方法学习困难的因素解析,与吕林海合作,《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011.5

17.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研究——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江苏高教》(CSSCI),2011.5

18.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研究生自我定位的影响,与李玲玲合作,《湖北招生考试》,2011.10

19.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 高教探索(CSSCI),2009.4

20.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 高教探索(CSSCI),2009.4。

21. 关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思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8年第三期

22. 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中美案例的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08.3。

23. 学术计划-一个新的高校课程理论框架,《高等教育研究》(CSSCI),2008年第二期。

24. 以学术为志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访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与董立平合作,《中国大学教学》(CSSCI),2008.5。

25. 从学分制的历史沿革看其本质及边际效能,《教育与考试》,2007年5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2007年第12期。

26. 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第一作者),《国际学术动态》,2007年第三期。

27. 对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厦门大学学报》(教学专辑),2006年5月。

28. 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中国大学教学》(CSSCI),2006年第11期。

29. 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CSSCI),2006年11月。

30. 问题解决式的缘起与理论背景,《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31. 美国高校多样性课程初探,《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2. 从数学问题解决功能的转变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教育科学》(CSSCI),2005年第6期。

33. 高校多元文化课程刍议,《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

34. 学习理论创新与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转向,《计算机与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5. 如何建构合理化的研究生课程结构与内容,<厦门大学学报>(研究生教育专辑),2005年。 

36. 信息与通讯技术对高校教学过程的影响,《传承与变革——“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潘懋元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37.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刍议,《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10月。

38. 中国数学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

39. 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数学教育:东西方比较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2年4月。

40. 论基于问题的学习,《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4月。

41. 对美国两个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1年第11期。

42. A Case Study of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in Tour Situation. ICMI Bulletin,2001.6。

43. 数学学习元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数学教育学报》,2001年11月。 

44. APOS:一种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1年第3期。


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2020,主持。

2. 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2020,主持。

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5-2017,主持。

4.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2014-2016,主持。

5. 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 2014-2015,主持。

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10-2012,主持。

7.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2010-2011,主持。

8. 厦门大学校长基金:基于学习理论创新的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2003-2005,主持。

9. 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课题:21世纪初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研究,2007-2009,第一合作者。

10. 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福建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知名职业院校合作的领域与途径研究,参与。


获 奖

1. 20204月,荣获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懋元奖二等奖。

2. 20164月, 荣获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懋元奖二等奖。

3. 201112月荣获福建省第六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

4. 20064月获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彬声奖

5. 200511月获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CBE)第十一届年会最佳论文奖。

6. 200510月获厦门大学2005年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

7. 20058月获厦门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讲课程

1. 高校课程与教学论,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硕士生学位课程

2. 大学教学法,厦门大学青年教师岗前培训

3. 课程与教学论,厦门大学本科生课程

4. 学科教育学(数学),厦门大学本科生课程

5. 课程与教学论,高校教师研究生课程班

6.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中职教师研究生课程班

7. 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赏析,厦门大学本科生课程

8. 教育学,厦门大学本科生课程

9. 欧美著名大学的人才培养,厦门大学本科生课程


指导研究生

指导硕士研究生21名(其中3名为合作指导)


  •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
  • 邮箱:gjs@xmu.edu.cn
  • 电话:+86-0592-2186413    
  • 传真:+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百度百科~最新完整版 2017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亚洲成成品网站有线 邮政编码:361005

站点流量统计: